本站首页 联盟介绍 联盟动态 通知公告 入会须知 组织机构 政策法规 科技创新 联系我们
现在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日期:2011-08-11 | | 【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形势下贯彻国家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甘肃省未来1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前瞻性部署科学技术发展,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甘肃,加快提高全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和引领,具有重大意义。
一、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当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社会进入了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机遇期。科学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局限,引发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周期日益缩短,持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遇。信息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和技术、能源科学和技术、环境科学和技术、材料科学和技术、纳米科学和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高技术及产业群飞速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科技全球化加快,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产业化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大大加快了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科技的积累和创新。科学技术在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当今时代,一个国家只有在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
(二)国家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强调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并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确定了科技发展的大政方针,指明了科技发展的前进方向,描绘出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
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成为国家重大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实施战略性调整,从跟踪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从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型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并重转变,从一般性的国际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三)甘肃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面对世界和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大力提高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当前和未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实现我省由主要依赖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上下逐步形成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五”时期,全省科技工作指导思想实现了重要转变,科技对经济的推动由重科技成果转向重产业培育,引导了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促进了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优化。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核技术应用、马铃薯业、制种业、草业、荒漠化治理、旱作农业、重离子物理、冰川冻土、高原气象等领域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在全国居领先或先进地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为全省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总量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缓解水资源、生态与环境的瓶颈制约,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破解“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及服务业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及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等,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目前,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还处于全国后进,科技二元结构的问题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综合实力同先进省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科技供给能力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畅,科技与经济融合度不高,高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低;科技研发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落后。我省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省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坚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以加快甘肃发展和建设创新型社会为根本目标,坚定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努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今后15年,全省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始终突出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发展主题,努力扩大开放合作,选准重点突破的方向和基点,优化集成科技资源,全面持续提升以新产品开发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突出自主创新,就是要从增强我省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在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扩大开放合作,就是要立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融入国内外科技大市场和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扩大和深化省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和管理经验。寻求重点突破,就是要以应用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在有一定基础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努力培育优势,推动局部跨越。实现更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现实的迫切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提高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持续竞争力,培育新型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突出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以企业为载体,实现经济与科技的有机结合。
   ——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并重,大力培育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中,加快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竞争力。围绕共性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在研发单项技术的同时,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产品和新型产业,促进相关技术融合,实现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突破。科技创新中加强开放与合作,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坚持突出重点,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坚持国家方向与甘肃需求相结合,凝练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支持,优先发展。把科技资源和力量集中到与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培育主导产业相关的科技方向上,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局部跨越式发展。
   ——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和科学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优化完善激励创新和竞争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和成效。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统筹协调,建立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动机制,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综合集成和优化配置。加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相结合,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科技进步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创新环境,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自尊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合作的时代精神。推崇探索、宽容失败,鼓励竞争、倡导合作,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资源更加优化,建成比较完善的甘肃创新体系;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主要依赖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科技对外依存度持续降低,初步建成创新型甘肃。
在我省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
   1、石油化工、冶金、有色等领域的产业技术水平进入国家先进行列,有色、化工等优势领域的新材料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生物制药及中(藏)药产业发展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家先进行列。
   3高新技术取得较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以上。
   4、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转化应用能力进入国家先进行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建立起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草畜、特色种植及加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水资源高效合理利用、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等取得重大进展,科学技术对缓解生态恶化趋势发挥重要作用。
   6新能源开发、节能、节水、节材以及清洁生产技术取得较快发展,主要产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优于国内平均水平。
   7、在传统支柱产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8、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或核心竞争力企业和名牌产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15%。
   9、建成30个以上在国内同行业中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科学技术普及程度和公众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10、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显著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
(三)总体部署。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我省实力,未来15年我省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解决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二是抓住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获取装备制造业、材料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省产业竞争力的基点,集中力量取得关键性突破。三是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围绕战略重点,确定9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从中选择任务明确、在近期有可能获得技术突破的61项发展重点进行优先安排。同时瞄准全省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实施11个重大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实现技术跨越。重视和支持优势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有重大产业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甘肃创新体系建设,为初步建成创新型甘肃提供保障。
 三、重点领域
全省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关键性、前瞻性的重大技术领域,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提升优先发展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力争在重要产业和重点产品上取得技术突破,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一)能源。贯彻节能优先、降低能耗的原则,在主要耗能领域,加快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节能关键技术。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技术,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重视对能源装备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优先发展工业节能技术,风力发电及其装备制造技术,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及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农村节约能源技术等。
(二)水和矿产资源。坚持资源节约优先,重点开发农业高效节水、雨水利用和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开发矿产资源高效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注重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的创新
优先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综合节水节水农业技术,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及产业链延伸技术等。
 (三)环境。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重视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集成创新。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流域水环境和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重视环保装备技术开发,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技术合作,开发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优先发展有色、冶金、电力、石化、煤炭等行业节能、节材、节水技术以及再生材料产业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含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内陆河流域荒漠化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修复、黄河上游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草原退化防治及草原生产性能改良技术等。
  (四)农业。加强农业技术创新、集成和配套,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确保持续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积极开发农林生态技术,保障农林生态安全,提高农林生态环境质量。积极开发工厂化等设施农业技术,加快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优先发展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生态农业与现代林业、环保型肥料及绿色农药创制、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现代奶业、大宗农产品增产优质及资源节约和标准化生产等技术。
 (五)制造业。提高重要装备的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加快相关技术在材料与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销售服务及回收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开发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促进绿色制造业发展。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优先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流程工业的绿色化和自动化及装备、基础原材料、基础件和通用部件、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制造业信息化及电子信息产品开发技术等。
 (六)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开发信息技术在农业、交通、现代服务业、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应用。
优先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电子政务技术、社会公共事务信息化及信息安全、城市信息平台、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技术等。
(七)新材料。依托资源特色和优势,加快开发超导材料、智能材料、能源材料等功能材料,开发新型结构材料、光电信息材料等,加快材料产业化
优先发展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材料、化工材料、纳米材料、稀土材料、信息材料、新型建材、新能源材料、专用材料技术等。
 (八)生物技术。发挥部分领域的生物技术优势,重视在功能基因组研究、生物育种、生物制药生物催化与转化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及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开发,加快产业化进程。
优先发展动植物生物育种、药物分子设计、基因操作、生物工程制药、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等。
(九)人口与健康及公共安全。积极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重视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开发。重视食品安全和生物安全。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煤炭生产安全等方面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优先发展重大疾病防治、地方病预防控制、职业疾病预防控制、中医药传承及中(藏)药现代化、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等技术。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办公室 承制 版权所有
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地址 Add:中国 兰州天水中路18号 邮编 P.C.:730000
E-Mail:webeditor@licp.cas.cn  陇ICP备05000312号  Best view 1024*768 IE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