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化物所举办优秀青年交叉创新论坛(一)

  416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在线举办了优秀青年交叉创新论坛(一),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论坛邀请了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丁建勋研究员、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谷志刚研究员、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魏炜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生物活性聚氨基酸的可控合成及其多模式肿瘤治疗”“表面配位金属-有机框架薄膜的研究”“面向临床转化的仿生剂型工程”的学术报告。 

  丁建勋研究员针对如何基于肿瘤部位的特异性微环境,通过生物活性聚氨基酸的结构设计调控其理化特性和体内代谢等科学问题,重点介绍了响应药物递送聚氨基酸、活化细胞抑制聚氨基酸和矿化肿瘤阻断聚氨基酸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工作。 

  谷志刚研究员围绕其课题组近年来在表面金属有机框架(SURMOFs)的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交流。重点介绍了手性SURMOFs的制备途径、手性SURMOFs/手性诱导超薄COFs纳米片用于圆偏振发光方面的研究工作。 

  魏炜研究员针对肿瘤治疗外源材料合成周期长、体内环境复杂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了铁蛋白内腔、细菌骨架和细胞囊泡等三种高效仿生载药剂型工程,并用于抗肿瘤、疫苗等临床研究。 

  丁建勋,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理学博士学位。20172019年赴哈佛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活性可降解高分子的可控合成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015)、中科院青促会会员(2019)、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0)等。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2012)、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等10余项奖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30余项已授权。   

  谷志刚,博士生导师。2014年获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 (KIT)博士学位,随后在KIT做博士后研究,2015年至今在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从事表面配位金属-有机框架薄膜的研究。获中科院海西院“人才计划”、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境外B)、中科院青促会等人才项目,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主任基金等科研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50论文余篇。 

  魏炜,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北京市杰青。2004年在北大药学院获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进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硕博连读,2011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至今。研究方向为仿生剂型工程。先后获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等奖项。目前,已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7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4个个体化剂型通过医疗部门伦理批准。

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