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一甲子耕耘不忘初心 新时代开拓续写篇章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王齐华 

  风雨一甲子,砥砺六十载。在这充满诗意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我们迎来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六十华诞。

  回顾兰州化物所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兰州化物所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开拓进取、默默耕耘,不断凝练调整学科方向,实现了从“石油研究创所”到定位于“西部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的历史发展。

  六十年前,新中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石油化工产业成为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甘肃玉门油田,一批胸怀大志的科技工作者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来到祖国的大西北兰州,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兰州分所,以石油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化工催化和润滑油、润滑脂研究。随后,研究所接受了“高效能化学炸药研究”的国家重大任务。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历时十多年的高效能炸药研究工作结束并取得可喜成果,主要科技人员和仪器设备划交兵器工业部,兰州化物所进一步明确了“分子催化、表面化学和固体润滑材料三大研究方向”。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科学的春天”,研究所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此期间,兰州化物所获批建设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99年,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2001年,兰州化物所全面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研究所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明确定位于“资源化学与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引才聚才,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科研大楼、职工住房建设和园区环境改善,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科技成果相继涌现,竞争力不断提升,为研究所跨越发展夯实了根基。

  近十年来,兰州化物所积极响应党中央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坚决贯彻落实院党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办院新方针,紧抓时代机遇,实施“一三五”规划,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推动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致力于“三重大”成果产出,在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取得了系列突破,将全所科技创新和各项工作推向了新阶段,使研究所迈上了定位于“西部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建设特色鲜明、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国立研究机构的新征程。

  六十载筚路蓝缕、不忘初心。兰州化物所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艰苦奋斗、刻苦攻关,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我国石油化工、“两弹一星”和战略高技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催化、润滑和摩擦学理论以及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

  兰州化物所主持完成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研究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形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技术,先后在国内建立了多套工业生产装置,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研制成功的降低卷烟烟气有害成分的催化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应用于化肥生产过程的催化剂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合成清洁柴油添加剂组分成套工业技术,首套5万吨/年工业示范装置开车运行。

  兰州化物所研制的固体润滑材料及特种润滑油和润滑脂,解决了我国航天、航空和战略高技术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在多型号成功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许多材料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其中在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还作为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近年来,在工程材料表面的润湿及其调控,强韧与润滑一体化碳基薄膜设计、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奖。

  兰州化物所负责及参与完成的“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毛细管色谱柱”“油田化学品”“地质环境分析”等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针对西北地区特色中藏药资源,集中开展了西北特色天然药物资源和植物资源的研发工作,其中植物资源化利用和质量标准的研究以及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和总黄酮提取分离关键技术等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

  在有机化学领域,兰州化物所研制的“国产航空煤油抗烧蚀添加剂”获得国家创造发明奖二等奖;合成制备的114#硅油成为我国航天领域不可多得的优良液体润滑剂。

  在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方面,围绕在江苏、甘肃等地分布广泛的凹凸棒石的高值化利用,解决了制约凹凸棒石产业发展的棒晶束解离和纳米化关键共性问题,拓展了凹凸棒石纳米矿物的应用范围,先后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和甘肃省技术发明奖;针对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处理难的问题,研发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解决了我国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的技术瓶颈问题,获甘肃省技术发明奖。

  六十年来,兰州化物所不断完善科研平台建设,经过多次资源整合和学科调整,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中科院与甘肃省共建的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等7个重要的研究单元。其中,从事材料摩擦学和润滑材料研究的“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5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在相关领域发挥了骨干和引领作用。同时,研究所不断加强区域拓展,建设了白银中试基地、青岛研发中心、苏州研究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义乌市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功能材料中心,建立了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的技术转移转化网络。

  六十年来,兰州化物所坚持以人为本,聚才筑梦,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稳定和凝聚了一批立足西部、服务西部,富有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着力引进和培养青年科技帅才,研究所产生了三位院士,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万人、杰青、优青等优秀人才60余名,杰出人才数量持续增长,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科技队伍;实施人才高地计划、岗位聘用和分类聘用制度,持续提高收入待遇、推行多元化薪酬分配体系,人才强所效果突显;加强科教融合,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共培养研究生1600余名,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各领域的骨干人才。

  兰州化物所六十年的发展历史,是兰州化物所人为国家经济建设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创业史,是为国家科技发展开拓创新、报效祖国的奉献史,更是兰州化物所科技创新实力全面积累和提升的奋斗史。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积淀、结晶、升华,融入到每个兰州化物所人的血脉之中,成为研究所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全所员工创新活动的精神根基。

  六十年的创新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必须明确定位、坚持特色,使科技工作始终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兰州化物所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必须着眼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为国家解决关键性科技难题,才能真正做到科技报国、创新为民。

  必须不拘一格降人才,举贤任能、唯才是用,才能凝心聚力,实现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持续探索实践西部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新机制;以科技事业和远景宏图吸引人,以造福人类和开创未来的价值观引导人,以多元化机制和强有力保障激励人,以创新实践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人,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团队协同创新的无限潜能。

  必须开放包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产学研用合作的新局面。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用新机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的整体效能,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六十华诞是兰州化物所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历史铸就了兰州化物所过去的成就与辉煌,也激励着兰州化物所人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六十年前,一代科学家为了祖国需求来到兰州,谱写了一部为国奉献的壮丽诗歌。

  六十年后,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时代,我们将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务实进取。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率先”,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和“一三五”规划,在国家“一带一路”和“先进制造2025”重大发展战略大局中,瞄准先进材料与高端制造、资源与能源、人口健康与环境治理三方面国家战略及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新材料创制、资源与能源清洁转化的应用基础和战略高技术创新研究,进一步加强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资源高值化利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把兰州化物所建设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国立研究机构,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8-10-25 第4版 综合)
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