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晚报】共享科学盛宴!第十九届中科院“公众科学日”活动启动

  5月13日,以“遇见科学,预见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启动。一大早,数千名参观者就涌进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兰州化学物理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中科院兰州分院各家研究机构,在各院、所科学家、青年科研才俊的“导引”下,畅游核子海洋,感受极地冰雪,探秘奇妙的催化与摩擦世界,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之重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与冰川冻土、沙漠瀚海、高深莫测的材料化学“零距离”接触。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维民研究员做了“高性能润滑材料支撑强国建设”的报告,让大中小学学生、普通市民有了一次与大科学家面对面的良机。

  院士科普 鼓励中小学生将来多做“顶天立地”的研究

  1958年建所的兰州化物所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多项突出科研成果。近年来,兰州化物所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航天航空和国家战略高技术领域、绿色化学化工、植物资源化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显示度的科研创新成果,展现了科技创新实力。

  刘维民院士的科普讲座“高性能润滑材料支撑强国建设”上午9时整准点开讲。报告厅里座无虚席,来自静宁路小学五年级、华侨实验学校七八年级和兰州二十七中的约400名学生聆听了院士报告。“科学和技术,在中国,习惯统称为科技。实际上,科学和技术还是不一样的。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学问,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学问。”刘维民院士阐释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闪电的形成、麦穗脱壳成面粉、人在冰上行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证被刘维民院士借以阐明什么是润滑、摩擦和磨损。

  “为什么说润滑材料是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刘维民院士举例说,从月球车的太阳帆板和国旗展开机构到飞机轴承等等,兰州化物所科研人员研制的润滑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风力发电、工业机器人、核能装备、轨道交通等领域。根据中国工程院的一个咨询项目研究,如果合理地利用润滑知识,每年可为国家节约的资金约占GDP的1.5%,而英、美调研的结果是可以达到2%至4%。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刘维民院士讲,“我们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如何来回报国家、回报人民?”所以,刘维民院士团队的文化是“爱国与忠诚,责任与担当,敬业与奉献”。

  刘维民院士寄语同学们,要热爱国家,对国家和人民忠诚,要有责任与担当。他勉励同学们将来多做一些“顶天立地”的事情。“顶天,做基础研究,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立地,要能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当中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他说,科研是“苦活”,要花时间,要有定力,努力坚持,才能把科研做好。

  “请问,除了您刚才讲到的,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润滑技术?”互动问答环节,有位小学生提问,刘维民院士鼓励说他的问题特别好。刘维民说,人的膝关节特别不好的时候,需要向其中注入润滑液;置换人工“骨头”的时候,也需要润滑。

  重离子治疗医用装置已在全国推广7台

  “你一定想知道什么是加速器?加速器有什么用?加速器是让重离子‘跑起来’的一个装置。重离子在加速器中获得了很高的能量,它们就具有了神通广大的本领。它们在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生物医学,乃至现实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近代物理所,参观者进入亚洲规模最大、能量最高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环道,亲身领略“国之重器”的神秘与震撼。

  “我们治疗癌症的医用重离子装置,就是把碳离子加速到光速的70%,这时它们已经在环内转了上百万圈,具有了非常高的能量。一旦碳离子束流达到治疗能量时,这块踢轨磁铁就会‘踢’它一下,把它引到我们的治疗终端。”近代物理所讲解员深入浅出的讲解,令在场参观者“秒懂”。

  “有哪位小朋友知道,辐射的‘辐’是什么意思?”“什么是非牛顿流体?”“绝对零度是多少度?”……这一届“公众科学日”,近代物理所联合甘肃省物理学会、甘肃省核学会开启了“核宇宙科学市集”,到场的孩子们在科学问题大互动任务中开心地学与玩。雁宁路小学四年级3班的田馨园说:“(这里)非常有趣,很有科技感!一进门,我就看到一个巨大的展板,上面有各种元素的名字。虽然有很多我还不认识,但我相信以后我会认识更多的元素。”

  “我国现在将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我认为‘公众科学日’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在参观和参与活动中,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点科学的种子。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公众会了解到近代物理所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会再‘谈核色变’。”近代物理所副所长胡正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兰州重离子治疗医用装置临床试验等已经结束,现在正在走注册医疗器械的流程。目前,国内医用装置已推广7台。福建的装置即将做临床试验,武汉的装置已经安装完成。”

  西北研究院在此次“公众科学日”期间,开放了科技创新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和沙坡头站、天山站、奈曼站、敦煌站四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屈建军、王炳尧、吴吉春等科研人员做了“中国鸣沙科学考察与发现”“包兰铁路人工固沙植被防护体系的建立、演替及启示”“地球的冻疱——冻胀丘”等科普报告,每一个新奇的例证,都让孩子们印象深刻,有不少人捧着本子专注记笔记。据了解,随着近年来南极科考、科技冬奥等一系列活动与冰川冻土研究密切相关,有许多原本生僻的名词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熟词”,甚至有一些高考题的分析也牵涉到冻土等工程问题。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Y4NjU0Mw==&mid=2651882573

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