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在昆明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完成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污染控制研究示范”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马铃薯是最重要的粮食兼经济作物之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8000多万亩,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然而,马铃薯淀粉行业发展一直受到加工废水处理这一重大技术瓶颈的制约。兰州化物所刘刚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经努力攻关解决了系列技术难题,开发出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显著的成套技术装备,为科技创新助推西部精准扶贫作出重要贡献。
该团队在农业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持续支持下,连续7年技术攻关,于2012年完成了“马铃薯淀粉工艺水提取蛋白高值化利用与废水达标排放的小试和中试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于2013年在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重点部署项目的支持下,实现了从工艺路线研究到成套设备开发的全面工业化应用。先后攻克了六大技术难关,完成了五套设备装置设计,装配了一条完整的马铃薯淀粉工艺水提取蛋白生产线和太阳能集热保温网箱式固定化微生物高效生化处理装备系统,形成了完整的工艺技术包,突破了多年困扰我国马铃薯淀粉行业废水处理的技术瓶颈。2013年以来分别在宁夏固原、甘肃定西和河北张家口等地建成了与淀粉生产相配套的分离汁水提取蛋白生产线和脱蛋白废水处理系统。2015年在张家口富鑫公司配套建设了一套太阳能集热保温生化处理系统,日处理脱蛋白水能力960m3左右,废水排放达到COD100mg/L以下的国家标准,是2015年中国“最严厉”新环保法实施后第一个获得环保验收许可证的马铃薯淀粉企业。
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和回收蛋白高值化利用等工作,该团队为相关设备加工企业和马铃薯淀粉企业直接新增效益1,47亿元,每天避免2700吨高浓度有机废水直接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在确保马铃薯淀粉企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西部广大薯农脱贫致富。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是推动创新发展战略的总结表彰、交流互动、宣传教育、工作部署的年度大会,已先后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深圳等省市人民政府合作成功举办八届。本次大会以“创新驱动、开放合作、转型升级”为主题,对获得2015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促进奖、创新成果奖和突出贡献奖的300多个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并为2015年认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授牌。大会还围绕“‘一带一路’与产业发展”等6个专题等设立了分论坛,多名“两院”院士和来自全国的1000余名科技、企业、金融等产学研界代表开展了交流研讨。